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
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(五)参考答案
1.D。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不存在“目的的私密性”的说法。铭文藏在器皿内部是为了将内容直接传递给祖先,也能保证外部的视觉威力。
2.A。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因果关系不成立。用爵饮酒应该是在某种仪式中的行为,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饮酒器本身的功能。
3.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①鋬②柱③流(每处1分,共3分)
4.①善于发现别人忽视的问题,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做出尝试性解答。②从抽象的问题出发,理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。③参考其他学者的学术成果,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。(1点2分,2点3分,3点4分)
5.①海德格尔理论中“壶”的例子,论证器物实体与内部空间的协调与共存关系。②青铜爵的例子,论证器物与外部空间、场景的关系。③青铜折觥的例子,论证器物内部和外部空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。④三个例子层层递进,深刻地阐释了事物与空间共生关系的丰富内涵。
(1点2分,2点3分,3点5分,4点6分)
6.D。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在外币和点钞机前的“凝神屏息”是面对经济浪潮时的震撼,而非对财富的渴望。
7.A。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B选项,二者对比并非是要突出巨轮;而是要用高音与低音配合的比喻表现当时给“我”的“崇高感受”。C选项,“预示着伟大时代的来临”有过度拔高之嫌,当时作者也不能提前知道时代的前途。D选项,原文“黄浦江变得更加繁忙也更加喧闹了。那天,我不知应该高兴还是伤感”,所以我的感受并非“失落”。
8.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①第一处,海关钟声与金属敲击声组成两重奏,那是外滩留给作者美好而纯粹的童年记忆。②第二处,海关的钟声透露出了历史的厚重,作者亲历了这段变迁,回忆往事,产生了梦幻般的恍惚感。(每点2分,共4分)
9.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关联:①外滩观潮的“潮”是历史变迁之潮,留下铆钉与木桩,是对这段历史的纪念;(2分)②历史如潮,有的事物偶然保留,有的事物只能随浪潮消失,并非人的主观意愿可以操控。(2分)
作用:将宏大的历程收束到一个细节,使得情感表达具象化,也丰富了主题的表达形式。(2分)
10.B、D、G
11.D。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“委心任去留”的“委心”是随心所欲。
12.D。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原文“故为管、蔡者,欲守文王之贞,莫若迹泰伯、箕子之为”,郭子章认为管蔡二人应该学习、模仿泰伯和箕子的隐遁行为,而非逃到他们隐居的地方去。
13.(1)这都是因为愚昧的忠诚激发了内心的愤慨,所以招致大祸。(“愤发”1分,“徼”1分,句意2分)
(2)又怎知道后世写史书的人不认为武庚是中兴之主,管、蔡是忠臣,武王、周公为逆贼呢?(“恶”1分,“逆”1分,句意2分)
14.①嵇康认为管蔡是忠于周王室,维护成王;郭子章认为管蔡忠于商王朝。(1分)②前者理由是文王、武王和周公都信任、重用管蔡,管蔡为维护周的统治做出过功绩。(2分)③郭子章的理由是,周文王效忠殷商,管蔡要继承父亲的意志。(2分)
15.B。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“莫辞”确实是对友人的劝解语气,但“罢举赴边职”并非作者的建议。
16.①作者想象友人在“蛮境”的遭遇,大象浮水之景新奇惊险,猿猴长啸引发友人思乡;(2分)②表达了对友人的一丝担心与不舍;(2分)③为下文激发友人建功立业蓄势。(2分)
17.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(1)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
(2)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
(3)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
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
(每空1分,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)
18.B。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作为一篇科普文,标题最好能够点出说明对象并概括文中说明内容。D选项的重心在“光纤”,说明对象错了。C选项是比喻性的说法,用“拖辫子”比如无人机的光纤,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是文中并不存在这个比喻,契合度上有差距。A选项,“销声匿迹”强调的是光纤无人机不易被反制的特点,但这不是文段的核心。文章前三段首先介绍光纤无人机及其原理,然后分别指出其优势和劣势,最后一段展望“光纤无人机或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发挥作用”,所以用“瑕不掩瑜”来概括是最合理的。
19.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“幅射”,改为“辐”;“扛干扰性”改为“抗”;“画面清淅”,改为“晰”。(任改两处2分)
20.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“取之不尽”,改为“数不胜数”;(2分)“就是为无人机保驾护航的一种有效方式”,改为“就是一种为无人机保驾护航的有效方式”。(2分)
21.A代替无线电操控无人机的手段B光纤无人机的优点显而易见/优势十分明显C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受到一定限制(写对一处2分,两处3分,三处5分)
22.【山城学术圈—解析】“顺藤摸瓜”常用比喻义,指顺着线索查究事情,(2分)这里将射频信号比喻为“藤”,把无人机比喻为“瓜”,把无人机被反制的过程称为“摸”,(2分)使说明语言更加精炼而鲜活。(1分)
23.本题的导语由两句话组成。
第一句话,“现代社会是崇尚知识的时代,知识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财富”,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界定知识与财富。所谓知识,人们在实践中已获得的认识和经验,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;所谓财富,既可以是物质的,也可以是精神的,更偏向于前者。能变成财富的知识,主要是指能产生实际作用,带来社会进步的一类。人类社会的进步根源于生产力的变革,而知识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材料第二句话“为了财富而探索知识”,则是指某些人探索并非为了知识本身,而是希望从中获得财富,即带着功利的目的去探索知识。这种目的往往与大科学家纯粹的求知精神相悖。比如物理学、化学领域,居里夫人研究并发现镭,就出于纯粹的求知;数学家欧拉的一系列猜想和证明,是由于他对数学本身感兴趣。还有一些现代医学知识的发现是为了挽救生命,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医生,发现了治疗一种白血病的方法,但他并不想从中牟利,而是将这项专利无偿转让出去。另一方面,现代社会也有不少企业和个人探索知识的目的并不纯粹。比如为了开发高性能电动汽车,特斯拉推动电池技术、电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,汽车上市,其市值超过万亿美元,马斯克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之一。莫德纳基于mRNA技术开发新冠疫苗及其他治疗药物,为治疗癌症和罕见病开创了新的医学领域,市值超过千亿。由此可见这种行为既创造了财富,也推动了科技和文明的进步。
材料导语中的“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”,引导考生联想生活实际,思考知识进步与我们时代的紧密联系,并从丰富的生活现象和事实中提取观点,表达看法。具体立意角度,考生可以(1)支持:为了财富而探索知识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。(2)反对:纯粹的求知精神更为重要,功利性探索可能损害知识的纯粹性。(3)辩证看待:两者可以兼顾,但需要平衡。但一定要紧密联系“知识”“财富”等关键概念进行写作。
文言文参考译文
材料一:
管叔鲜和蔡叔度,都是周文王的儿子、周武王的弟弟。武王战胜商朝的纣王、平定天下以后,大封功臣和兄弟。于是把管地分封给叔鲜,把蔡地分封给叔度;并让二人辅佐纣的儿子武庚禄父,一起治理殷国遗民。把鲁地分封给叔旦,同时让叔旦做周王朝的相,故称周公。武王死后,成王年幼继位,周公旦掌握国家大权。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的作为不利于成王,于是倚仗武庚一起叛乱。周公旦按成王旨意征伐叛军,诛斩武庚,杀死管叔而流放蔡叔。
材料二:
管叔和蔡叔都是服膺礼教、为道义献身的人,忠信真诚发乎自然。所以文王让他们列位扬名,武王和周公提拔重用他们。并非因为父子亲情而偏爱他们,而是为了推崇德士礼遇贤人,救济殷商疲惫的百姓,安抚、辅佐武庚,教导、改化不服从的商人。他们有着卓越的功绩,世世代代不可消弭。他们的声望为当时之冠,成为藩辅重臣之列。到了周武王死后,他的继嗣周成王姬诵还很幼小,于是周公便代成王摄理朝政,主持政务统帅朝臣,他心中想的是光耀先祖的基业,巩固周王朝的统治。而管蔡都是服膺礼教的,不能通达圣人的权变,突然遇到时局的巨大变化,不能自己想明白这其中的道理。出于对自己的信念的忠诚,同时为王室的安危担忧,于是公开提出反对的言论,带领自己的国民为国除患,为了保护天子而忍痛谗毁自己的兄弟。这都是因为愚昧的忠诚激发了内心的愤慨,所以招致大祸。
材料三:
管蔡二人,是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人,是殷商的忠臣,也是周文王的孝子。只是遗憾他们深处殷周改朝换代之际处事不当啊!
他们凭借殷商遗民造反,不是造反,是要恢复殷商的统治。纣王虽然没有善政,但没有听说武庚有失德的行为,父亲应该被诛杀,但可以立儿子为君王。不立武庚而自己作天子,这是管蔡二人对武王有质疑的地方。文王对内有文治,对外谦逊恭顺,遭遇大难,占有三分之二的天下,却还要以臣子的方式对待殷商。这是管蔡二人所习惯看见的。他们的父亲这么做,他们的兄长却那样做,(对此),管蔡考虑很久了。恢复故主的统治,这是忠诚;坚守父亲的品节,这是孝道;反对兄长的行为,这是道义。所以他们不顾弟弟和侄子,一心跟随武庚。事情虽然没有成功,但壮志值得感伤。
所以像管蔡这样的人,想要守住文王的忠诚,就不如模仿泰伯和箕子的行为。吴太伯之所以去荆蛮之地,并非要让出天下,是要表示自己一辈子都是殷商的臣民。箕子之所以去朝鲜,并非要保全殷商,而是表示自己一辈子不臣服周的统治。所以管蔡二人,如果离开周朝逃遁他方,那么后世的人恐怕就会有理解他们用心的了。
管蔡二人只是不幸被诛了而已,假如他们辅佐武庚灭周,又怎知道后世写史书的人会不会说武庚是中兴之主,说管蔡是忠臣,说武王、周公为逆贼呢?所以只要是批评管蔡的人,大都是以成败结果来论英雄罢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